活 字 印 刷
毕 昇
早时,书是由人们手抄而成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
唐朝时有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从此书籍可以方便灵活、省时、省力地印刷出来了。
毕昇是北宋年间一位普通的雕版刻工。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将文字反刻在木板上,制作出用于印刷的雕版。
这是一件辛苦的活儿,需要十分专注。如果刻错一个字,整块雕版就全废了,必须重头再来。
这天,一位老刻工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书坊老板立刻将他辞退。毕昇很同情老刻工,但也知道他已经老眼昏花,不能胜任雕版工作了。
身为刻工,毕昇知道雕版印刷其实有很多缺点:每印一本新书都要花很长时间雕一次版;雕版在印刷时会受到磨损,需要不断更换新的;如果书不加印,刻出的雕版就只能白白闲置着。
“我一定要改进刻版的方法!”毕昇暗下决心。此后,他苦苦思索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刻版,然而很久都没有进展。
一天,毕昇从书坊回来,看到儿子的脸上、手上都是墨迹。原来,儿子在玩他的印章。毕昇生气地把儿子赶出书房。
收拾书桌时,毕昇看到了儿子的“大作”----白纸上盖着一个个的印章痕迹。
他看呆了,脑海中仿佛有什么一闪而过。
毕昇想:如果能刻出一个个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组合成文章吗?
他立刻赶回书坊,用雕版剩下的边角料刻出了许多单字印章,然后把它们拼起来,涂上油墨,试着印了一张纸。效果不错!
毕昇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多印几次后,木块印章吸收了油墨后就膨胀了,字面变得不整齐,印到纸上会黑成一片。
毕昇只好更换材料。他用胶泥制成一个个小方块,在方块上刻出凸面反字,再用火烧硬。
为了使字面平整,毕昇还用松香、蜡和纸灰制成了粘合剂。
毕昇按照句、段,将一个个胶泥活字依次排放在铺了粘合剂的铁板上,再用火
加热,然后用平板把版面压平。
等粘合剂完全冷却后,毕昇开始印刷了。这一次印出来的效果不输雕版印刷。
印完后,他又用火把粘合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
下次还能再用。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不仅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还传到了亚洲、欧洲等多个国家,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名 人 百 科
毕昇(约970-1051),北宋歙州人,活字印刷发明人。
毕昇是北宋一间书局(古代印刷书籍的作坊)的雕版工人。
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以前,都是把文字或图画刻在一整块木板上,用油墨印刷,叫做“雕版印刷”。每印一册书,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雕刻印版,书印完后,雕版就浪费了。工作十分艰苦。毕昇动脑筋,用胶泥雕刻单个字模,根据文章将单个的字模拼成印版印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成为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之一,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造 纸 鼻 祖
蔡 伦
在东汉时期,人们一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绳子串联成册,但这样太笨重了!于是有人把文字写在丝帛上,可是丝帛相当昂贵。
蔡伦是负责为皇宫监督制造各种器物的官员。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似的竹简和木牍,非常不方便,蔡伦就琢磨着要改良书写材料。
那时虽然有纸,但是非常粗糙,不是用来书写,而是用来包装、衬垫东西的。
蔡伦想:如果能降低纸的成本,提高纸的质量和产量,岂不是正好可以用来书写?
蔡伦到造纸作坊那了解了造纸的全过程,发现纸是用麻做成的,所以价格昂贵。有什么可以代替麻呢?蔡伦陷入了沉思。他带着几个工匠来到郊外,寻找着能替代麻的东西。
蔡伦看到小溪里有一种絮状的东西。一位老工匠说:“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被水冲啊、泡啊,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这样了。”
蔡伦立刻回去让工匠捣烂树皮、旧渔网、破麻布,果真做出了纸。
只是这些纸凹凸不平,厚薄不均,远比不上绢平整、光滑、柔软。
树皮、渔网、破麻布不容易捣烂,蔡伦又询问了很多有经验的工匠,终于找到了办法----用生石灰腐蚀这些材料。这次做出来的纸果然细膩许多,还变白了!可是,这些纸作为书写材料还是不够好。
蔡伦又继续改进造纸工艺,后终于制作出了轻薄柔韧、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的纸。从此,纸渐渐取代竹简和木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名 人 百 科
蔡伦(?一121),东汉桂阳郡人。蔡侯纸的发明人。
公元88年,蔡伦进宫庭听差,因为人机敏,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给皇宮制作的用品,都由尚方令负责监制。东汉时期,我国已发明了纸,但是粗糙不适合书写,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改革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从此纸正式成为书写的工具。
蔡伦的造纸术被视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蔡伦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全世界公认蔡伦造纸法是影响人类进程的佳发明。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易分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