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早期干预是关键。
早期干预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实施于5岁以前的发展略偏离或可能偏离正常的儿童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手段。其方法、原则等均可供孤独症教育工作者(家长、老师)借鉴。对于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孤独症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进行干预尤其重要。要是发现的早,再早一点进行干预效果会更好。
干预方式有三种:
其一,家庭干预,即在特殊教育,尤其是孤独症教育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学会方法后在家中进行教育训练。
其二,集体环境中干预。即在医院、特殊学校及专门机构的群体环境中进行专门教育训练。
其三、家庭与学校共同协作方式。第三种方式集中了前两者的优点,使用得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大量的实践证明,早发现、早干预更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把握原则,严格训练很重要。
第一、行为矫正是关键。
孤独症儿童大多数会因为语言沟通障碍、逃避要求、环境改变等原因而引发严重影响家庭、学校正常秩序和训练教育的哭叫、自我伤害、攻击他人等情绪问题和其它怪癖行为。因此,在教育训练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把稳定情绪、矫正行为作为教育训练的基础,并以次为契机,采用正向培养原则,将良好的行为、技能培养与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行为矫正融入家庭训练和学校班级管理以及良好行为的培养活动中,以教代改,多层次、多角度矫正其儿童的不良行为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只有情绪稳定、问题行为减少才能进行其他项目的训练。
三、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者。
家长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批老师,也是长期的、全方位的老师。 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时间长,最了解孩子,对孩子的影响也最大。而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家长的作用就更为重要。孩子的生活本领,要靠家长耐心地、反反复复地、点点滴滴地教;孩子在学校(幼儿园、普通小学、特殊学校、专门机构等)的教育训练,要靠家长的配合保持和巩固。
1、养成日常生活规律。
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与家庭每天的活动安排、孩子训练内容、孩子及家庭日常生活规律。很多孤独症儿童都有一种相对固定、刻板、不易改变的生活及活动模式。环境或生活常规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孩子的极度的烦燥和不安,这就说明了孩子生活规律性的高度渴望和需求。因此,家长一定要在不被孩子的特殊生活规律需求牵制的情况下,尽量为孩子创造一种有规律的生活环境和有规律性的生活秩序。养成日常生活规律对孤独症儿童来说至关重要。
2、养成行为规范
许多家长往往被孩子的“反常行为”手足无措。这是孩子尚未养成行为规范的结果。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只有行为矫正方法才是改变孩子“反常行为”和养成孩子良好行为的有效方法。因为任何行为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学习得到的。如果孩子喜欢某种行为的后果,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如果他不喜欢那种行为的后果,以后就不会再那样做了。因此,在行为矫正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科学的行为矫正,通过对规范行为的奖励和对不规范行为的惩罚,就有可能减少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并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合肥仁爱中医医院提示:希望上述介绍内容能够帮助大家,孩子患上病家长一定要带着孩子到专业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哟,切勿盲目治疗。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易分网看到的,谢谢!